七十年新兴科技|大数据AB面:BAT领跑8000亿产值,携程曾陷杀熟质疑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辉煌的进程,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科技创新成为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支撑和体现。

十一期间,《财经天下》周刊推出七十年新兴科技专题报道,回首科技创新由弱到强写下的中国篇章,见证用科技创新成就的一个又一个梦想。

文|乔迟

18-19世纪,美国的西部淘金热带来了美国的大拓荒时代,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涌向美国西部,将人口、资源、生产力带到了荒蛮的西部地带,这场运动让整个美国的社会财富得到了成倍数的增长,美国甚至一度跻身世界最大黄金出口国之一。

在中国,大数据这座更加庞大的“金矿”目前也正发挥着同样的作用,无数的政府、企业、个人正在关注着这座金矿,无数的资源正在向这里涌来。

大数据的诞生

1996年,刚刚成立仅两年、只有49个人的初创公司雅虎登陆纳斯达克,上市第一天市值达8亿美元,此后一路高歌猛进的它不会想到,自己会败在一个曾经不屑花钱收购的项目上。

两年后,如日中天的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碰到了同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学弟,这两个年轻人分别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想以100万美元出售他们最新研发的网页排名引擎,这项技术就是谷歌的前身。 然而正忙于全球战略的雅虎对他们并没有表示太多的兴趣。

雅虎与谷歌的失之交臂,使一个市值超8000亿美元的参天大树在逆境中发芽。

 

转折出现在2003年到2006年,这四年,Google发表了三篇划时代的大数据论文,论文中分别提出了3项革命性技术: GFS、MapReduce和BigTable,他们并称为Google的三驾马车。 Google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了大数据处理的潮流。

3篇重量级论文的发表,使大家理解了Google搜索引擎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随后,克隆这3项技术的开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源技术Hadoop就是其中的一个。

2005年Hadoop由雅虎创建,它是一个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 起初,Hadoop用于Web搜索,后来逐渐适用于广告定向投放和优化、垃圾邮件过滤、用户参与度的内容个性化等场景。

即使在大数据技术开端时上了车,也没能挽回雅虎落败的颓势。

这三项技术成为二者的划分点,此后谷歌一路驾驶着它的“三驾马车”昂首前进,将雅虎抛诸脑后,稳坐世界互联网引擎的第一把交椅。

曾经的互联网巨无霸企业如今销声匿迹,而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市场从来不缺后来居上者。

雅虎与谷歌两家互联网巨头的斗争,不仅成为了互联网网站崛起与迭代的开端,也成为了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开端。

 

中国坐在大数据的金山上

如果说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石油,那么14亿人口为中国提供了极其丰富资源,人口红利在大数据的经济形势下成为非常特殊的价值。

2013年被视为大数据元年,这一年,电商开始通过用户的收藏夹、购物种类、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相似推荐等等数据,为每一位消费者量身定制自己的欲望清单,金融机构则基于用户的网上习惯,推出量身定制的理财产品,信贷产品等。 快递则通过数据雷达调度资源,实时监控,保证快递及时送达。

在《迈向大数据时代》一文中作者提到,大数据的重要价值并不在于量大,质量、性质以及应用技术,将决定大数据能被挖掘出来的价值和难度。

从浅层次看,商家通过大数据可以知道什么位置的人群有什么爱好,就能够高效率地投放信息。 由深层次看,足够数量和维度的大数据对于以用户为导向的企业是一种必要的资源,可以帮助企业从根本提升统筹能力,大数据对于未来任何行业的控制权都至关重要。

此外,用户动向是不断变化的,只有通过整合过去和实时数据来全方位评估客户的品味和喜好,才能做出智慧的决策。 对大企业来说,这些决定不仅要求正确,而且应该尽可能又快又明智,使企业能够主动出击。

综上来看,企业对于大数据的驾驭力,不仅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适应度与发展力,更成为了一种战略性资源。

大数据与中国互联网

大数据将中国与一种前所未有的财富紧紧连接在一起,中国蓬勃兴起的互联网公司,绝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今年9月,在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上,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了《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并公布了2019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榜单。

榜单显示,2019 年大数据体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预计2019年中国大数据市场产值将达到 8080 亿元。 在榜单中,华为、腾讯、阿里、小米、百度、滴滴出行等企业入选50强名单。

2018年5月,商务部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曾在赣江峰会上公开表示,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电子科技等产业的主要基础是互联网大数据,并呈现出井喷式的高速发展。 大数据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涉及人类多个行业领域,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从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的数据源看,百度是基于用户搜索行为的需求数据,阿里掌握着交易及信用数据,腾讯则掌握着社交关系数据。

在搜索引擎方面,百度超高的市场占有率为他提供了强大的优势,再加上凭借在大数据领域多年的深厚技术积累,百度一直冲在产业智能化的最前线。

2014年,在百度技术开放日上,李彦宏宣布百度首次开放核心数据能力,计划通过大数据引擎的“开放云”、“数据工厂”、“百度大脑”三大组件,向外界开放大数据储存、分析、挖掘的技术能力,并面向传统领域逐步开放。 同年8月,联合国宣布与百度战略合作,共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在医疗方面,百度公司结合大数据整合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出了在线的“疾病预测”功能,这项技术通过对用户的搜索和位置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人们关于搜索“流感”“肝炎”等疾病关 键词信息的时间和地点分布。

在国内,以腾讯为代表的国内社交网络成为大数据发展的引领者,腾讯坐拥海量的社交数据、游戏数据和舆论数据等,腾讯最擅长的就是社交数据,他可以通过分析得知用户的社会关系、性格兴趣、甚至心理缺陷。

腾讯最多的消费数据来自游戏与增值服务,腾讯游戏的收入十分暴利,游戏迷们愿意用高昂的价格购买虚拟道具。 腾讯可以基于消费数据,通过分析用户们的喜好来开发或改进产品。

而对于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讲,及时、准确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就是运营的重点。

淘宝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商家与用户进行标记分类,并进行精准推送, 供用户个性化筛选,将这种技术命名为“用户画像”。 帮助用户筛选更有针对性的商品,使得顾客在使用淘宝购物时更为顺畅。

互联网巨头在大数据领域除了埋头钻研,还在暗暗较劲。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争夺战早已打响,2017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物流平台菜鸟与顺丰在网络上隔空“掐架”。

6月1日下午,菜鸟官微称顺丰主动关闭了丰巢自提柜和淘宝平台物流数据信息回传。 随后,顺丰回应称,菜鸟以安全为由单方面切断丰巢的信息接口,并指责菜鸟索要丰巢的所有包裹信息(包括非淘系订单),认为菜鸟有意让其从腾讯云切换至阿里云。

这场互相指责的闹剧并没有持续多久,6月3日,在国家邮政局的调停下,阿里和顺丰全面恢复业务合作和数据传输。

“阿里PK顺丰”,显现的是两者在客户数据信息控制权的深度较量。 顺丰一直走高品质高价格路线,所以,顺丰掌握的国内高端用户数据是个实打实的“金矿”。 阿里想要获取顺丰的客户信息数据,顺丰不甘心向阿里“称臣”,即是必然。

大数据不仅是互联网企业争夺的对象,还可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

今年5月,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360董事长周鸿伟表示,这不仅是一场贸易战,还是信息争夺战。

他提出,美国之所以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来限制华为在美国的市场,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华为的5G网络技术。

此前,美国的互联网技术一直都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包括网站的域名解析服务器以及数据通信服务器等技术控制权掌握在美国手中,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可以对大量的网络数据进行截取分析。

而华为在5G领域的快速发展将会对美国在网络方面的引导权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全球更大范围内使用华为的5G方案和硬件设备之后,那么美国想要截获网络数据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双刃剑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 Facebook,每秒钟都在生成海量的数据,Facebook借助大数据技术将他们织成一张网,包括每个用户的关系链、喜好等等信息,这些数据构成了 Facebook 最核心的数据资产。

然而,去年这家公司传出了令人震惊的数据泄露丑闻。

2018年3月,英国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收集了多达8700万名Facebook用户的数据,而这家公司的“业绩”之一就是助推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赢得大选。 这起丑闻促使人们担心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在保护其24亿用户的数据方面是否采取了足够措施,并引发了立法者和监管机构的审查。

国内也不例外,2018年7月,山东临沂警方公布了一起特大倒卖个人信息案。 新三板上市公司数据堂出现在涉案企业之中,该公司有着中国大数据第一股之称,根据警方披露的信息,数据堂在8个月内,日均传输公民个人信息高达1亿3千万余条,累计传输数据压缩后达4000GB左右。


2019年9月19日,大数据公司艾瑞在官方微博上承认,目前公司个别管理人员应相关部门要求协助调查,暂时无法取得联系。 这一事件引起外界对大数据乱象的争议。 有关数据造假,定制报告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寻租等话题被逐步放大。

利用大数据杀熟则是另一种套路,2018年5月,携程被爆出利用大数据“杀熟”,有不少网友反映,在预订机票或酒店时,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携程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随后,携程方表示: 经过内部调查,并未发现对使用同一账号,不同手机预定同酒店、同房型进行差别定价。

种种迹象显示,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理用户庞大的数据,并持续为公司带来盈利,已经成为对全球互联网公司最大的考验。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