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傲杰大使近日接受“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组采访。海外网 付勇超摄
杜傲杰大使参观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葡萄牙驻华大使馆供图
杜傲杰大使夫妇共同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葡萄牙驻华大使馆供图
葡萄牙驻华使馆官邸内景。海外网 付勇超摄
一尊佛像摆放在大厅正中,若干中式橱柜静置于四周,橱柜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青花瓷、唐三彩、白玉玺……最特别的是,在大厅一角,还有一张精雕细刻的八仙桌,桌上整整齐齐码放着四串麻将手牌。偌大的厅内布置充满浓郁的中国风,若不是门口摆着杜傲杰大使与家人的合影,以及茶几上放着《葡萄牙新闻传播史》《葡汉辞典》等书籍,恐怕很难想到这里是葡萄牙驻华使馆。
对于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José Augusto Duarte)来说,在2017年被任命为驻华大使之后,他对中国的逐步认识和了解,是一场从“印象派”到“写实派”的“发现之旅”。
心怀“学习之心”走进中国
曾任葡萄牙驻莫桑比克大使、葡萄牙总统外交政策顾问等职的杜傲杰坦言,出任驻华大使之前,他与中国的交集并不多,但这并不影响杜傲杰大使对中国的向往。“我一直非常想来,中国文化非常吸引人,同样也能丰富人、充实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赴任之前,大使专门前往位于里斯本的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并根据葡萄牙文名字的谐音取了一个地道中文名——杜傲杰。大使还心怀一份“学习之心”来到中国,“我在这儿发现了中国古老而又强大的文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当我越了解这些,就越喜欢中国文化。”
除了诗歌、哲学、音乐等绵延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70年来新中国“爬坡过坎”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杜傲杰大使产生浓厚兴趣。初来中国,大使就被中国先进科技水平“震惊”到了,“曾经我以为中国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当我看到飞驰的高铁、井然有序的高铁站,确实颠覆了我既往的对华认知。”
虽然日常公务千头万绪,杜傲杰大使依然会抽空阅读与中国有关的书籍。不过,在大使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书只是认识中国的第一步,是一种“印象派”的浅层次观察。“很多时候,西方人看待中国是主观的,报道、书籍也往往带着作者自己的价值观,有时候甚至会扭曲事实。”想要真正了解中国,还需要设身处地去看、去发现、去交流,“我总是劝说我在葡萄牙甚至其他国家的朋友‘去亲眼看看中国吧’。”
作为“高铁粉”感受中国
“西方火车去,东方列车来”。采访中,杜傲杰大使一再提及高铁,直言自己是“中国高铁的粉丝”,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高铁有速度,又舒适,相比其他火车非常有竞争力。”在杜傲杰大使看来,高铁是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代表性标志之一,“这可能是我在中国使用最频繁的高科技产品。”
让杜傲杰大使“震惊”的不只是高铁的时速,还有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在葡萄牙人乃至西方人眼中科技含量并不高,往往是因为价格优势才产生市场竞争力。在亲眼见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后,杜傲杰大使意识到中国制造已经具备科技领先优势。作为“高铁粉”,杜傲杰大使不但亲自搭乘高铁出行,还会邀请从葡萄牙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共同体验“中国速度”,“让他们明白,葡萄牙的火车如今确实比不上中国高铁”。
飞驰的中国高铁成为杜傲杰大使及其朋友认知中国发展的一张名片,而在500多年前,来自葡萄牙的船队率先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位于欧洲最西南端的葡萄牙早在16世纪就曾跨越欧亚大陆,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运往欧洲,还将中国文化与艺术带到了伊比利亚半岛,深深地影响了葡萄牙和欧洲的文化。如今,葡萄牙人在教堂、车站等公共建筑上大胆地使用被他们称为“广州蓝”的瓷砖铺设瓷砖画,普通民众则用这种瓷砖装饰自家房屋外墙、阳台等地,形成了全民“广州蓝”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