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亮绝活 科技显身手

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正在武汉市第九医院派送快件。(京东供图)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谢宝君正在使用智能影像评价系统为重症患者精准诊断。(医院供图)
编者按 防控疫情,怎能少了科技力量。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科技防疫上下功夫。不少企业更是亮出绝活,利用已有技术开发防疫产品,打造各类软硬件防疫设施。
危难面前显身手,企业用科技筑起防护墙。尤其是很多企业临危受命,火线支援前线,充分体现出国内企业的科技能力和储备,让科技真正成为抗击疫情的有生力量。
依图医疗开发人工智能医疗系统
智能影像评判新冠肺炎
本报记者 李芃达
CT影像是新冠肺炎重要的诊疗决策依据。随着疫情快速发展,各重点防治医院胸部CT量不断增加,部分重点医院日均CT量一度超过1000例。医生阅片工作量大、肉眼读片难以准确定量分析以及如何快速评估患者疗效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挑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依图医疗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协调医学专家、产品、工程、科研等多个部门组建技术攻关团队,研判疫情特点及临床需求,并依托上海市医疗图像与医学知识图谱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迅速完成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研发,并于1月28日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线。
经过严格的前期性能验证,2月5日,该系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部署,立刻投入疫情防控一线使用。
据介绍,该系统是业内首款评估新冠肺炎的人工智能影像产品,采用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通过图像算法实现对新冠肺炎CT影像的智能化诊断与定量评价,并对局部性病灶、弥漫性病变、全肺受累的各类肺炎疾病严重程度作出分级。通过对病灶的形态、范围、密度等关键影像特征定量和组学分析,精确测算疾病累计的肺炎负荷,实现对CT的全肺病变动态4D对比,高效、准确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评估疗效。
“对于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的分级及疗效评价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以往医生在看患者CT影像时,需要手动勾画出患者肺部的病灶范围。对新冠肺炎产生的弥漫性病灶勾勒边缘往往要耗费数小时,效率低,临床推广难。利用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则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在2秒至3秒内完成定量分析,极大提升了精准定量分析效率。”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负责人熊浩说。
目前,影像评价系统已在湖北、上海、广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的几十家定点收治医院投入使用。临床验证表明,该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医生评价结果相似,显示出较高稳定性的诊断质量。截至2月16日,该系统日均使用率超过90%,肺炎病变检出率敏感性达97.3%,特异性达99%。
“综合分析新冠肺炎临床表现、CT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参数,快速作出肺炎早期肺损伤和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对于引导门诊发热病人合理分诊、辅助临床诊断分型和治疗随访至关重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查云飞教授认为,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在快速分诊和病情定量评估上作用明显。下一步,期待基于5G技术的远程AI系统能为辅助基层疫情防控,夺取战“疫”全面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博云视觉应用影像分析技术
红外探测“隔空”测温
本报记者 董碧娟
在人流密集而且很多人戴口罩、帽子的情况下,怎样实现快速精准测温和身份识别?破解这一难题对于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从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博云视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获悉,他们已经研发推出了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用深度学习基于多光谱的影像分析技术辅助快速筛查高温疑似病例;用视频图像智能解析技术构建社区防疫圈,在疫情监测分析、高危人员溯源、防控救治、出入管理等多方面贡献AI力量。
博云视觉创始人兼CEO陈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博云视觉春节期间持续奋战,联合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安酷智芯科技有限公司,重点研发和突破基于自主可控的高性能红外探测器,基于无须黑体辅助下的高精度自适应红外测温算法,以及人流密集且面部特征少的快速大范围人脸检测及人员身份识别算法,实现高精度的快速人体测温和高准确率的半遮挡人员身份识别。
针对社区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博云视觉推出社区疫情立体化防控系统,以社区人员疫情信息上报在线采集作为人员档案文本库,融合社区监控视图多维解析数据,实现以社区人员为ID的高效精准追踪疫情,排查疫情接触者,构建社区可视化“一人一档”,实现无接触式管理。
“该技术以人像识别和视频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具备三大功能。”陈杰介绍,一是人员追踪功能,可实时识别进出人员并一键轨迹检索,提高疫情期间重点目标及同行人员排查效率;二是流动人口管理功能,通过疫情自助填报系统及电子身份证帮助管理者在疫情期间做到对流动人员的可控可识可管;三是重点人员和车辆布控功能,可对社区内的人和车实时监控,如出现异常出入,系统可及时自动报警。
同时,博云视觉结合上述两项科技,推出智慧社区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平台。这一智能平台可提供人体体温快速排查、未佩戴口罩预警、陌生人告警、人员/车辆出入管控、疫情信息采集上报与分析等功能服务,充分贴合社区疫情防控多场景业务需求。
目前,这一AI系统已经在多地抗“疫”一线大显身手。比如,随着复工复产陆续启动,北京奥北科技园内的企业人员和访客开始增多,在疫情信息填报、入园员工健康保障等方面的挑战增加。博云视觉通过智慧社区疫情防控平台实现快速疫情填报、园区疫情态势分析、人员出入预约访客管理、快速通行测温等,力助该园区实现高效精细防疫。
除此之外,博云视觉还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社区紧急疫情巡检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替代或协助社区人群实时监测、人体体温识别、异常体温告警、口罩佩戴识别、不规范穿戴警告、消毒实时喷洒、疫情播报等工作职责,进一步提升社区疫情防控效能。
薪火传环保科技研制“三无”神器
气化裂解消灭医疗垃圾
本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治疗新冠肺炎产生的医疗垃圾属危险废弃物,具有传染性强、处理要求高等特征,而且不能对垃圾预处理,因此处理难度大。
但是,由湖南薪火传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垃圾气化裂解装备可以有效处理新冠肺炎医疗垃圾。1月28日,该公司董事长陈庆平带着3套垃圾气化裂解装备,从湖南娄底驱车450公里赶往武汉,协助建设雷神山医院医疗垃圾无害化气化裂解处理车间,处理因疫情产生的医疗垃圾。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垃圾无害化气化裂解处理车间里,一袋袋装满口罩、防护服、唾弃物等高危医疗垃圾的垃圾袋通过传送带进入焚烧炉开始气化处理,被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多层手套“全副武装”的陈庆平和团队成员开始了紧张的战“疫”。
“武汉雷神山医院是新冠肺炎病人专科医院,感染性极强,医疗用品和日常用品一般为一次性的,垃圾量会比较多。目前,我们医疗垃圾气化裂解处理技术研发已趋成熟,仅去年一年,申报专利51项,审批通过了31项。”陈庆平表示,自2007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和陈庆平带领的科研团队投入2000多万元,通过大量原创性试验,研制出了垃圾气化子母炉和垃圾裂解炉,能有效解决疫区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在处理现场,只见焚烧炉内腾起通红的火苗,却不见烟雾弥漫。“这个装备叫裂解焚烧炉,运用的是垃圾气化裂解原理,有毒医疗垃圾经过气化处理后,形成混合燃气,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充分燃烧。同时,垃圾气化后底渣还将经过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保证了尾气、底渣中残留二噁英的有效清除,垃圾处理无害化率接近100%。”陈庆平告诉记者,这套装备最大的特点是在处理医疗垃圾和一般垃圾时,可以直接处理湿垃圾,不用先行烘干,全程无任何烟雾、无任何异味、无污水排放,是一款处理医疗垃圾的“三无”神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医疗废物桶大约是240升,该设备一次可处理20桶,50分钟能把废物烧得无影无踪,光雷神山医院一天可处理6吨医疗垃圾。”
20多天以来,陈庆平团队先后从湖南运送了三批共10套医疗垃圾气化裂解装备,全部捐赠给湖北抗“疫”一线。“能为国家出力,我们觉得无上光荣。”陈庆平说,团队当前高效作战,前方由陈庆平精心组织,精细安装;后方由项目总负责人欧阳晓平提供技术支撑。经过前后方紧密配合,目前10套“三无”神器已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危废处理中心、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大花山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以及孝感、鄂州、黄冈、咸宁等地“上岗”,日处理医疗垃圾23吨。
“武汉市还需不少医疗垃圾气化焚烧炉,才能满足抗疫期间医疗干湿垃圾的处理需求。”陈庆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湖南娄底,他们正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希望为武汉乃至全国抗疫一线更好地提供医疗干湿垃圾处理方案。
高德地图收集分析出行数据
大数据绘制防疫地图
本报记者 韩 叙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安全返程及通勤已成为重要的“防疫战场”。对此,高德地图将利用大数据绘制一张守护公众安全的“防疫地图”。
在公交地铁方面,为帮助民众及时了解车厢内的客流满载和运行状况,高德地图继不久前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合作上线地铁满载情况查询后,又上线了公交满载客流查询服务。
在自驾方面,2月15日高德地图上线“返程直通车”一站式服务,通过疫情信息提醒、防疫检查站及高速收费站实时车流信息、返程人员信息在线登记等多项功能,帮助自驾返程用户更好规划行程,减少返程途中的停留和等待时间。
在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看来,绘制“防疫地图”的关键在于让大数据“活”起来。从采集方式上讲,要从静态数据向动态数据转换,实现实时动态更新。从信息来源上讲,除了要继续完善企业本身的数据库,还要充分实现外部衔接,与包括交通、公安、医疗等在内的部门合作,引入权威数据。从服务重点上讲,要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调整信息服务重点。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出行的客流密度、出租车有没有按时消毒等,都是必须立即突破的重点。
“传统的信息传输是背对背的,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面对面的服务。”高德地图智慧交通业务中心总经理吴泽驹更加看重个性化的出行智慧解决方案。“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精准推送。比如,谁有出行需求,谁可能会关心什么问题,我们要把这些相关信息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用户,至于没有需求的用户则不会被这些信息干扰。”
“正是基于让大数据‘活’起来的思路,自疫情发生以来,高德地图已迅速上线了多项功能。未来,我们还将陆续上线更多新功能,与社会各界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表示。
京东使用自动驾驶
无人配送走进医院
本报记者 吉蕾蕾
2月6日,在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上,一台神秘装置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沿着街道一路前行,灵巧地躲避车辆和行人,穿过建设二路路口,顺利将医疗物资送到了武汉第九医院。这也是疫情暴发后武汉智能配送的第一单。
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武汉第九医院是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疫情暴发后,为了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距离武汉第九医院只有600米的京东物流武汉仁和站,几乎支撑起了第九医院医疗物资的所有配送工作。
在配送的同时,为减少接触防止交叉感染,京东物流迅速启动了智能配送筹备工作。为了实现智能配送常态化,京东物流从各地抽调配送机器人驰援武汉。
智能配送机器人如何精准完成配送任务?据了解,武汉的京东工作人员先是扫描条码将货物投到机器人柜子里并升成调度单,完成信息录入后,机器人便开始自动驾驶至目的地。当机器人停靠目的站后,系统会自动给客户发语音或者短信提醒提货。目前,配送机器人可以放24格货物,一次送货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以感染人数多、配送难度较大的武汉九院为例,目前机器人配送订单比例超50%。
京东物流X事业部自动驾驶研发部负责人孔旗介绍,不仅仅是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配送机器人将支援武汉,京东物流还能将L4自动驾驶技术与套件对外开放,为生态中其他机器人厂商提供技术支持和升级,让生态中更多其他厂商的配送机器人也实现无人跟随下的L4级别自动驾驶。
京东物流表示,随着智能配送机器人规模扩大,后期这些特殊的“逆行者”将为更多医院、小区提供必要物资配送。同时,对于已隔离的医院、小区如有需求,京东物流也将考虑通过配送机器人来提供园区内的物资运输与配送。
思必驰巧用智能语音
机器替代人工走访
本报记者 周明阳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思必驰定制研发了一款智能语音外呼机器人,免费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医疗机构等提供服务。该机器人具有居民回访、信息通知等多项功能,目前已应用于基层社区防疫,可自动电话外呼防疫受访用户,像真人一样与受访者沟通交流,替代人工电话和走访排查、统计梳理等工作。疫情防控机器人上线7天就拨打出近150万通电话,成为基层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
思必驰基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对话、语音合成的全链路智能语音语言技术,自主研发了新一代人机交互平台(DUI)和人工智能芯片。该项目负责人、思必驰智能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初敏告诉经济日报记者,1月27日,思必驰成立疫情防控特别行动小组,通过研究疫情防控场景,搭建通用疫情防控知识库,支持大部分电话回访与疫情信息通知问答,可快速配置应用。电话外呼的回访结果能够生成可视化报表,方便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快速处理疫情防控信息。
凭借技术储备,仅用36个小时,思必驰就完成了疫情防控机器人的各项研发。数据显示,上线7天,疫情防控机器人平均每天呼出20万通电话,接通17万通电话。这一网格地毯式排查的人工智能利器大大减轻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人工拨打电话的负担,为他们节省了宝贵的工作时间。同时,机器人收集到的部分居民有外出记录、发热等信息,则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在进一步入户摸排之前充分做好个人防护。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冬韵社区是疫情防控机器人服务的首个基层单位,辖区内约有居民7000余人,社区仅有3部电话,如按照8小时工作时间,哪怕一线工作人员拼尽全力,也无法完成如此巨量的筛查工作。有了疫情防控机器人助力,仅用2个多小时,社区就拿到了机器人外呼情况的详细报告。这份报告详细记录着每个号码的接听情况,并将“有武汉接触史”和“有发热症状”的人员作特殊标注,提示工作人员进一步追踪。 

相关产品

评论